佛像专项运作经纪人贾经理:18516567591 。致电请分清楚佛像的种类,体积,重量,外部特征。
近年来,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间较大,特别是高质量的明清金铜佛像,尤其值得收藏投资。比投资价值,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更甚。不过,由于佛像收藏门槛较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建议新入行的藏家,先从近现代佛像工艺品入手,或对某一版块进行系统性收藏,切忌随波逐流,单纯以增值为目的,失了收藏本意
近年来,随着佛教圣地旅游市场的放开和一些以佛教题材为主的艺术品流入市场,无形之中刺激了人们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兴趣和热情,而佛像拍卖也对佛教艺术品市场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日,在纽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座“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以486.9万美元的成交价创下西藏雕塑拍卖世界纪录,引发界内强烈关注。
无独有偶,《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口中获悉,今年开始,内地佛像拍卖结束了前两年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再次升温,一些工艺精湛、存世量较少的明清佛像也让许多藏家们摩拳擦掌,热情高涨。佳士得拍卖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2015年春拍以来,内地佛像拍卖价格完全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市场表现屡创新高
今年3月,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夜场在纽约举槌,57件拍品取得了6110.75万美元的成绩,成交率100%。其中,中国藏家刘益谦以486.9万美元竞得“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据说,透过X光可见佛像腹中有舍利子。
这并不是佛像第一次以天价出现在拍卖场中。
去年12月11日,一尊康熙年制铜鎏金佛像在巴黎德鲁奥中心上拍。最终刘益谦以21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2028, 0.0000, 0.00%)1650万元)的落槌价竞得,高出估价10余倍。
据称,该件拍品高56厘米,丰富装饰和饱满造型吸引着藏界行家的目光。雕塑表现的是有名的“无量寿佛”,其闭目盘坐在双层莲花座上,两手持象征入定的禅定印。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佛像收藏已经升温,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更是倾力追逐高品质的明清佛像。
据了解,明清之前的佛像多为高古佛像,即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多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据悉,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其中,明清金铜佛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都十分讲究,也最具有观赏性。资料显示,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广东省集藏投资协会古玩专业委员会主任罗光禄表示,由于明清佛像的工艺精湛,加之存世量较少,所以长期以来,在佛像收藏市场上,这两个朝代的佛像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明清佛像不仅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一种信仰的存在,更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逐渐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明清金铜佛像或将成为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市场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间较大,特别是高质量的佛像,更是值得收藏投资。
记者了解到,明清金铜佛像近年来在香港和内地拍卖市场屡创天价: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铜药师佛坐像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内地拍卖市场佛像成交最高价;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7.7511, 0.0001, 0.00%)的成交价轰动一时;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当年开了好头。同年,一件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铜像在北京翰海秋拍以1792万元成交;2011年,北京翰海春拍上也拍了大量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成交价逾千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在当年秋拍中推出“观自在中国佛教造像专场”,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总额高达7388.86万元,其中有两件达千万级别。
“由于人们对佛像艺术品的追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艺术品市场进入盘整期,中国佛像拍卖市场也是在逆势上扬。”业内人士指出,直到2012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深度调整后,中国的佛像艺术品收藏热潮才有所降温。
只是,这样的降温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最终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国单体佛像造像的成交纪录。
价格尚未出现泡沫
资深佛像收藏家马占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佛像收藏市场迅速升温,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佛像拍卖市场火爆的影响。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调整逐渐进入尾声,相信投资佛像收藏的回报会越发丰厚。
“其实,在1998年-2002年期间,10至20公分清中早期的佛像一般只在1万元左右就可收到,特别精的品类,价格也只在两万左右徘徊,有时候运气好的话,花个几千元也能淘到宝贝。”东莞资深佛像收藏家何志坚告诉记者,“相对于同时期陶瓷类、书画类的红火,佛像还是冷门藏品,当时是入手买进的契机。”
而后来,随着明清佛像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其价格也是节节攀升。但在何志坚看来,佛像价格的攀升和苏富比拍卖有关。“第一波涨价是在2006年的苏富比,收藏家蔡铭超以1.1亿元买进了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第二波涨价也是在苏富比,60多公分的明永乐鎏金铜佛突破两亿港元”。
明清佛像屡创天价,一个问题也被摆在大家面前——佛像市场是否正在被人为炒作?
“天价是有对比性的。”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李太义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对于天价这个词,我并不赞同。因为这个价格对于那些热爱收藏的人来说,并不是无法接受的。这些用来做藏品的佛像都是极具历史价值的艺术品。它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价格高昂也只是针对属于它的圈子中的人,无需过度担心。”
专业人士也指出,虽然近年来佛像价格大幅上涨,但是与书画、瓷器、玉器相比,佛像艺术品价格还未出现泡沫。
“从投资角度来看,佛像收藏应该还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现在入场,算是比较合理和合算的时候。”李太义说。
北京翰海佛像法器部首席鉴定顾问一西平措也对佛像收藏市场无泡沫的说法表示赞同。他表示,虽然前些年很多艺术品的价格一直在拔高,但佛像市场在2006年以后就一直比较理性,没有炒作,也没有艺术基金进场,佛像市场还保持自身稳定的发展轨迹,不至于大起大落。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黄春和也认为,与其他收藏门类相比,佛像自身承载的文化分量比较厚重,需要藏家有较系统的知识储备,所以收藏门槛相对较高,炒作起来不太容易。另外,从宗教层面来讲,一些炒家可能对通过炒作佛像来获利的行为还是有所忌讳。
“据我的观察,这个市场完全是依靠藏家和投资者的追捧发展起来的。”一西平措说,但现在真正的佛像收藏家不到5%,很多人上拍卖会买佛像,投资的心态相对比较重。
但在罗光禄看来,比起投资价值,佛像的收藏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投资价值。比如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而纵观近几年的佛像拍卖专场,比较常见的除汉传佛像之外,藏传佛像的拍品更多。据了解,明清伊始,藏传佛教在内地开始大行其道,连带着藏传佛造像也开始流行中原。出自这个时代的佛像,代表了藏传佛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也更有观赏性,所以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相比而言,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
有收藏者认为,随着国内藏家收藏水平和境界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佛像艺术认知的逐渐回归,佛像收藏未来的市场潜力也会越来越大,因为佛像除了收藏,还往往寄托着藏家美好的愿望,收藏佛像,也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我们周围不少做生意的朋友,近年来开始玩沉香、戴佛珠,这似乎成了富裕起来的阶层寻求精神支柱的一个趋势。由此来看,这轮佛像上升并不是一种炒作,因精神寄托导致的收藏通常会比较稳定。”一位收藏者对记者如是说。
只有懂得方能入手
那么,对于收藏者而言,如何收藏、判别佛像的价值呢?
对此,上海佛像收藏家周毛弟认为,佛像尺寸越大则价值越高。此外,宫廷铸造的比民间的价值高。而在藏传佛像里,忿怒相比寂静相价值高,菩萨装高于佛装。另外,品相也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面相、手相、脚相是最能体现雕刻工艺水平的地方,这三相如果都好,那其他方面也必定是很精致的。
资深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顾问梁晓新也表示,应当收藏那些传承有序、具有稀缺性的佛像。品相必须相对完好,鎏金少脱落,雕工精巧。如带损伤、锈斑或部分有被腐蚀痕迹的话,升值潜力则会大打折扣。此外,佛像的开脸要有神韵。如观音像通常慈眉善目,虽然眼睛多为微闭,但是安宁和谐。要留意人物的飘衣是不是够流畅,还要看手部是否精致,最后才看比例。
而佛像的大热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主意。一些高仿甚至是臆造品佛像让很多刚刚跨入佛像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新人吃了亏。
“有的把不同年代、艺术风格和流派的特点生硬地凑到同一件东西上,比如将明代的服饰搭配在唐代的开脸上,再坐在清代的莲花座上,真是时空错乱,‘关公战秦琼’。”藏家胡先生说。
“所以,要收藏佛像,首先要了解佛像文化知识,如果对相关的佛像文化知识没有深入的了解,单凭借外观很难判断佛像的真正价值。”李太义告诉记者,佛像不同于金器银器,辨别的手段直接了当,去鉴别一尊佛像,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的。
据了解,业内普遍认同的鉴定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和坐姿,三看标识和坐骑,四看细部和装饰,五看材料和质地,六看铭文和题记。以铜佛像为例,其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红铜,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比如清代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特别好,上手有特别沉重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则要轻许多。再者,铭文与题记则是佛像本身提供给藏家的表层鉴定方法。一般来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例如,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此外,佛像的面相和体型、标识和坐骑、手印和坐姿、细部和装饰则能从细节来辅助藏家作出鉴定,不同年代的佛像均有其特色在内,一般经过对比判断,就能为佛像定名,对其价值作出判断。
罗光禄补充道,鉴别佛像还要看其所呈现出来的色泽,年代越久远的佛像色泽越陈旧。佛像由于人们长期供奉,其颜色的光洁度必受影响,即使如鎏金的铜佛像,外表虽然金光闪闪,但整体的颜色仍透着暗淡。而新的鎏金铜佛像虽然经过作旧处理,但缺乏历经岁月的自然感,其颜色在光线的反射下,折射回来的光线较刺眼。其次是工艺的对比。古时候佛像的制作受当时生产工艺的限制,每件作品的细节部分都经过较为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而现代的仿制品或多或少会吸收一些现代的生产工艺,因而在手工艺的处理上,仿制品远不如年代稍久远一点的佛像,多带有铜铸佛像上机制打磨的极有韵律的加工痕迹,尤其是佛像的底座,几乎都能找到加工痕迹。
“其实,对于一般的赝品,很好判断。那些粗制滥造、细节处理模糊或交代不清、有拼凑痕迹或留款新颖的一律不收就可以了。”李太义指出,但对于高超的作伪手段,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协调之处。
对此,有专家建议,“对于实力雄厚的藏家,建议聘用顾问为其参谋。国外的买家购买佛像大多通过顾问进行,顾问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会为买家提供最便捷的信息和服务”。
做有意义的收藏
鉴于佛像收藏门槛较高,年代稍微久远一点的精品动辄上万甚至数十万,其收藏鉴赏需要丰富充足的佛学知识和判断能力,罗光禄建议刚入门佛像收藏的新手,可以挑选一些近现代的佛像工艺品。“近现代的佛像价格普遍比较低,一般几千块钱就能买到,工艺方面虽然不能和明清的精品相提并论,但也不乏有好的作品出现”。
在李太义看来,藏者的收藏目标也很重要。“新入行的藏家要趁早确定目标,对佛像的某一版块进行系统性收藏,切忌随波逐流、随心所欲”。
“其实,为什么收藏,收藏佛像的目的是什么,也很关键。”上海的佛教艺术品收藏家白玲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佛像是不同的,在面对一尊精美的佛像时,不仅要欣赏其所代表的庄严、尊崇之美,还需要对其背后的人文价值细细体会。
“如果说收藏佛像是为了日后增值,这样的收藏就有些暴殄天物了。”在白玲看来,收藏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值,更多是精神世界的享受,过度在意财富则丢失了所谓的收藏本意。
梁晓新也表示,“最近三五年,市场中出现了一些新生代的收藏者,他们有比较高的起点、相对专业的知识和学术背景,只有懂得其价值的人才能做有意义的收藏,才能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